河北省礦山地下水安全技術創新中心,是以河北省科技廳為綜合管理部門,以石家莊市科技局為歸口管理部門,依托華北有色工程勘察院有限公司,以中國工程院院士武強為技術指導委員會主任,以國內權威專家技術指導委員會委員。開展礦山地下水涉及領域內的技術研究以及相關輔助設備研發,是華北有色工程勘察院有限公司技術集成、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技術服務、技術創新人才聚集培養,面向社會開放的技術創新基地。主要任務是:開展礦山地下水涉及領域的重大關鍵共性技術研發和先進技術集成,為產業化提供成熟、配套的技術、標準、工藝、裝備和新產品;實行開放服務,承擔委托的技術研究、設計、試驗和成套技術服務業務;開展技術咨詢和技術培訓,推動技術擴散與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聚集高層次技術人才,培養專業化技術人才;加強與重點實驗室等其他類型研發基地的協同創新,開展國際國內科技合作與交流。
該中心位于依托公司內,設有管理委員會、技術指導委員會、礦山水文地質勘探與評價技術研究室、礦山地下水災害治理技術研究室、礦山地下水環境保護技術研究室、尾礦庫滲漏治理技術研究室、中心實驗室和綜合管理辦公室等機構。固定人員40人。
科研項目
序號 | 項目名稱 | 簡介及意義 |
礦山地下水綠色勘探與評價新方法 | ||
1 | “蘑菇型”地下水系統構建及礦坑涌水量預測研究。 |
針對礦床上覆分布廣、厚度大的松散巖類孔隙水含水層構成的地下含水體的特點,開展礦坑涌水量主要導水通道的研究。將礦床充水的主要充水水源作為“蘑菇頭”。下部基巖構造裂隙含水帶構成礦床充水的主要通道作為“蘑菇莖”。該項研究的重點對影響地下水進入礦坑的各種因素開展研究。提高礦山地下水系統物理模型的研究水平;提高礦坑涌水量預測精度,指導礦山生產實踐;提出有效的礦山防治水措施。 其意義在于推動礦山水文地質勘探及防治水研究領域的重大突破,對充分挖掘礦產資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對海底礦山、河底礦山、湖底礦山的防治水也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
2 | 高水頭差條件下的鉆孔分層止水系統研究 | 通過對鉆探、止水設備、材料和數據采集設施的研究改進,實現在一個鉆孔內對揭露的多個含水層水位分別進行觀測的技術。其意義在于可節省鉆孔施工費用、減少施工工期,大大提高行業競爭力;并可以擴展到一個鉆孔內分層抽水領域。 |
3 | 高承壓、大涌水條件下的鉆探技術研究 | 通過對高水頭差條件下的鉆探設備、材料和輔助裝置等方面的改造或改進,提高鉆探效率,安全風險和施工成本。課題為方法和手段類研究,可在煤炭、石油、有色等所有礦山的勘探中推廣使用,具有廣大的應用前景和良好的經濟效益。 |
4 | 超深井、大流量、高承壓條件下的水巖耦合研究 | 在認識論、系統論、信息論指導下,以礦區地下水及巖體為研究對象,利用計算機模擬方式對礦區進行水巖耦合數值模擬,用于研究高地應力及高承壓、大流量地下水影響下巷道及采場頂底板圍巖穩定性問題。為井巷、預留礦坑頂底板等工程設計提供依據,并立足實現礦區地下流場精準模擬和水量預測,以期實現礦山安全生產,并對臨近及其他具有相似條件的礦區水害防治提供參考依據。 |
礦山地下水災害治理與水資源保護技術 | ||
5 | 強巖溶高流速碳酸鹽巖含水層注漿帷幕建造技術研究 | 通過綜合技術措施的應用,有效查明礦區主要導水通道的位置及空間分布特征。研究適用于強巖溶高流速碳酸鹽巖含水層帷幕注漿施工各種參數和措施,總結形成適于強動水條件下帷幕注漿的系統化技術體系。意義在于為同類型礦區水文地質條件的勘探及礦區地下水患的治理提供系統化的技術支持。 |
6 | 多固相改性黏土膏漿制備工藝及設備研究 | 通過對黏土膏漿材料及配比的研究,明確不同添加劑類型及摻入量對漿液性能的影響程度,確定適宜漿液材料和配比,提高地下水防治效率。針對工藝要求結合設備優化改進,形成完備的技術工藝操作流程。其意義在于為帷幕注漿膏體漿液的參數設計提供依據,減少設計的經驗性和盲目性;研制適宜制漿設備,提高生產效率。 |
7 | “魚刺型”分支孔穩斜鉆進工藝研究 | 通過改進柔性鉆桿結構,優化配套工器具組合,進一步延長柔性鉆桿的使用壽命,爭取達到800小時。為硬度不均勻地層條件下的穩斜鉆進提供設備支撐;其意義在于在現有基礎上施工效率提高50%;提高分支孔成孔率達90%以上;總結編制出一套水平較高、適用性強的分支孔穩斜鉆進工藝指導書。 |
8 | 室內巖溶管道動水注漿模擬試驗裝置及漿液抗沖刷性能研究 |
研發并建立室內巖溶管道動水注漿模擬試驗裝置,實現水流速、壓力和巖溶管道形態按設計要求調節,并且可以實現模擬溶洞投料和注漿等技術工藝,同時具備相應的監控和觀測功能。借助室內巖溶管道動水注漿模擬試驗裝置,實現不同流速條件下、不同類型巖溶管道中投料、注漿抗沖刷模型試驗,獲取不同類型骨料和漿液在動水沖刷條件下的留存和沖刷運移情況,判定投料與注漿材料和工藝適用性。 其意義在于為高流速巖溶含水層帷幕治水的材料類型和施工工藝選擇提供技術依據。 |
礦山地下水環境監測與評價技術 | ||
9 | 地下水動態信息自動監測和信號自動收發系統在超深井礦山的應用 | 一套適用于超深井礦山全礦區深部地下水水位、水質、水溫動態智能監測系統,有效克服供電可靠性差、供風能力弱、巷道互聯能力弱、信號收發能力弱、潮濕井巷系統和高承壓水等難題。為礦山突水安全預警及超深礦床地下水安全的安全評估提供參數;也可應用于礦山地下水監測和水患預警。 |
10 | 礦山地下水污染動態監測與量質耦合模擬技術研究 | 建立科學合理的地下水環境監測網絡,通過計算機模擬技術對地下水環境進行量質耦合模擬研究,掌握污染物的遷移規律,選擇合適的防治手段和治理方式。 |
11 | 滲漏尾礦庫輔助防滲工藝研究 | 通過在漿液中加入粘度時變材料來實現降低原灌漿材料中水泥用量,在原材料強度不變的前提下原材料抗壓強度基本不變的前提下,堿性組分含量降低。 達到抑制礦山注漿充填物中堿性物質溢出的目的,提高帷幕質量。 |
尾礦庫滲漏治理技術 | ||
12 | 滲漏尾礦庫治理效果評價方法研究 | 采用淺層地震反射波法、高密度電法、高精度重力勘探、氡氣測量等多種地球物理方法進行綜合物探的應用與研究,查明尾礦庫滲漏的位置和范圍并形成一套切實可行的探查技術和實施方法。為尾礦庫滲漏治理方案提供依據。 |
13 | 尾礦庫滲漏通道物探探查技術研究 | 針對場區基巖風化裂隙發育,第四系覆蓋層較薄的特點,通過對對布孔和注漿參數進行研究和優化,總結出一套滲漏尾礦庫基巖注漿工藝,提高治理效果,降低施工成本。該成果可應用于尾礦庫滲漏治理工程,對環境保護的意義重大。 |
14 | 滲漏尾礦庫基巖注漿工藝研究 | 通過對滲漏尾礦庫空間立體防滲結構進行檢測測試,對其綜合防滲性能評價方法進行研究,建立滲漏尾礦庫治理效果等效評價系統、滲漏尾礦庫治理效果評價模型及防滲透等效評價系統。為尾礦庫治理效果評價提供依據。 |
組織機構

人員簡介
技術指導委員會主任武強
武強,男,1959年生,漢族,內蒙古呼和浩特市人。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教授,國家煤礦水害防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國際礦山水協會(IMWA)副主席,國際礦山水協會(IMWA)中國國家委員會主席,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水文地質”專家組組長,《Mine Water and the Environment》副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技術委員會委員,中國煤炭學會和中國地質學會常務理事等職。長期從事礦山水防治與資源化利用教學和科研工作,曾作為國務院特別重大透水事故調查專家組組長,先后負責了多次特別重大透水礦難現場搶險救援或調查研究工作,取得了多項重要成果。他出版中英文專著13部,發表學術論文300余篇,SCI檢索60余篇,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省部級一等獎10項,獲美國、中國香港和國家授權發明專利近50項,國家授權軟件著作權26項,主編國家技術標準和工具書多項。榮獲中國首屆十位“優秀博士后獎”、“李四光地質科技獎”和“全國優秀教師”等。他負責帶領的科研團隊榮獲教育部優秀創新團隊和中國科協礦山安全團隊。
管理委員會主任袁勝超
袁勝超,男,1981年11月生,2004年本科畢業于石家莊經濟學院,土木工程專業,2016年畢業于中國地質大學,工商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2018年11月起,擔任華北有色工程勘察院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總經理。
中心主任韓貴雷簡介
韓貴雷,男,1980年9月生,碩士研究生學歷,高級工程師職稱,天津市“131”創新型人才培養工程第一層次人選(2018年度),河北省優秀勘察設計青年。國家注冊巖土工程師、國家注冊一級建造師(建筑工程、水利水電工程)、國家注冊咨詢工程師。先后發表論文10篇,其中核心期刊論文6篇,獲得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科學技術一等獎一項(江西城門山銅礦帷幕堵水改性湖泥注漿技術研究)、二等獎兩項(中關鐵礦帷幕注漿技術研究、有色金屬礦山水文地質勘探與防治水規范研究),獲批國家發明專利4項、實用新型專利5項、軟件著作權1項,有色工業部級工法3項,出版著作1部;2012-2015年,主持起草編制《礦山帷幕注漿規范》(DZ/T 0285-2015);2016-2017年,作為主要的牽頭人,主持實施《“魚刺型”鉆探技術在礦山帷幕注漿中的應用》及《注漿材料高壓固結實驗平臺研究》研究工作并取得豐碩技術成果。